三伏贴时间到!中医详解三伏贴效果、贴伏时间、适合族群、禁忌症
三伏贴时间到!中医详解三伏贴效果、贴伏时间、适合族群、禁忌症
三伏贴是以《黄帝内经》中所言的“冬病夏治”概念发展出来,已有国内外实证医学证实,穴位贴敷对于过敏性鼻炎、气喘、慢性阻塞性肺病之疗效显著。
三伏贴的敷贴时间
三伏贴,可拆解为2 部分解释,“三伏”是治疗方法的时间表,指的是1 年当中最热的“三伏天”或“伏日”;“贴”是指对皮肤发泡刺激性之药物,在特定穴位贴敷之治疗方式。
战国《阴阳书》“候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古代以天干地支相配以计日,60 日为一循环。以夏至后第3 个庚日为“初伏”,第4 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 个庚日为“后伏”,为“三伏”。
2024 年三伏日
◆ 初伏:7 月15 日
◆ 中伏:7 月25 日
◆ 末伏:8 月14 日
了解三伏贴的实证医学
实证医学已证实三伏贴可改善过敏发作频率与症状,越来越多人愿意使用三伏贴强健免疫、预防过敏,为纾解人潮,基本上,伏日前后10 天均可贴敷,今年适合贴敷时间为7/1〜8/31。
三伏贴好处多,实证医学已证实。根据2006年一篇研究,患者经由1年6 次的三伏贴治疗,超过40% 的患者过敏发作频率与症状改善。
另外,经由3年3次的三伏贴治疗,鼻过敏患者可借此改善鼻部、眼部之过敏症状,社交活动品质、情绪、睡眠也因此获得提升;进一步深入了解免疫机转。
更有论文指出,三伏贴可调节免疫相关之生化因子IgA、IgE、IgG、IL-4、IFN-γ,进而达到治疗之效果。过敏性疾病是国人健康重要议题,需要更多治疗方法来协助病患,而三伏贴是有效且安全之治疗方式。
三伏贴之适应症
调整肺脾肾三脏之虚损体质,改善虚寒体质,治疗过敏性疾病,调节免疫力。
◆ 过敏性鼻炎
◆ 气喘
◆ 慢性支气管炎
◆ 久咳怕冷
◆ 胃寒腹泻
◆ 体质虚弱
◆ 容易反复感冒
◆ 痛经及月经不调
◆ 风寒湿性关节疼痛
三伏贴使用的中药材
三伏贴是将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等药材经干燥、磨细,依比例配制,再加入生姜汁混合作成药饼贴敷于穴位,由药材刺激皮肤发泡,故称为“天灸”。
白芥子与细辛共为君药可开窍通络、祛除寒痰伏饮;甘遂苦寒可泻水逐饮、宣肺气;延胡索具行气活血之效,且能缓解发泡疼痛;生姜辛散温通,引药入肺脾二经。
三伏贴敷贴方法
三伏贴的穴位以督脉的大椎、经外奇穴之定喘,以及膀胱经的风门、肺俞、脾俞、肾俞等为主。借由药物渗透到皮下刺激穴位,再经穴位走窜沿着经络气血的循环直捣病所,温煦阳气、驱散内伏寒邪,进而防病、治病。
除了气喘、鼻过敏、反复感冒之外,慢性关节炎、经痛、胃痛、腹泻等,三伏贴也有显著的疗效。
三伏贴的贴敷方式简单,大人、小孩都适合,对改善过敏体质效果佳,亦有排寒除湿之功效。徐敏真提醒,有需要的民众可到中医诊所询问,经专业的中医诊断后,排除禁忌症就可进入贴敷疗程。
三伏贴之禁忌症
◆ 孕妇及1 岁以下幼儿
◆ 严重药物过敏
◆ 皮肤容易过敏,易起水泡及蟹足肿体质,或贴敷处附近有伤口者
◆ 感冒、发烧及喉咙发炎
◆ 中医证型属阴虚火旺或实热者
关于三伏贴常见Q&A
Q:三伏贴要贴几次才会有效 ?
A:一般7〜10 天贴1 次,贴敷3〜4 次为一疗程。每年贴敷一疗程,连续3 年可达良好预防保健效果。如有需要,亦可于冬日三九天补强疗程效果。
Q:贴敷后出现水泡是正常的吗?
A:药材处方搭配穴位,各家诊所都有所差异,因此,三伏贴贴敷之后,皮肤可能会出现灼热感、小水泡或是色素沉淀等各种不同情况,基本上都是贴敷过程中的正常反应,请不必过度担心。
Q:贴敷后出现大水泡怎么办?
A:如果出现较大的水泡,小心不要抓破水泡或碰水,以避免感染,并可涂抹优碘后用消毒纱布覆盖保护。若有任何疑虑,请回贴敷的医疗院所请医疗人员协助处理。
Q:三伏贴贴的时间越长越好?
A:三伏贴敷贴时间请根据个人耐受度随时调整,建议初中以上至成人贴半小时至4 小时、小学以下孩童为半小时至2 小时。贴敷位置有灼热、刺痛或瘙痒感无法忍受时,请提早取下,除非额外医嘱,请勿超时贴敷。
Q:贴敷三伏贴时有生活禁忌吗?
A:敷贴时不宜在高温下日晒,并且不可游泳或激烈活动;当日请用温水淋浴,不宜刷背去角质;少用生冷瓜果,以及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与烟酒。
Q:皮肤较为敏感者可以贴敷吗?
A:贴敷时,皮肤反应过度强烈时,请提早取下,并涂上紫云膏或凡士林。如果已知道皮肤较为敏感,贴敷前先涂上一层紫云膏,也有减少皮肤刺激的功效。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