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奇微对志愿军不吝溢美,回忆录中称赞:最凶狠也最文明的敌人
李奇微对志愿军不吝溢美,回忆录中称赞:最凶狠也最文明的敌人
据朝鲜战争美军司令李奇微回忆,在他多年的军事生涯里,他最敬佩的对手就是在朝鲜与他交手的志愿军,并对志愿军不吝啬溢美之词:志愿军是(美军)最凶狠也最文明的敌人。
他为何会把如此矛盾的两个词都用在志愿军的身上?
李奇微的回忆
在上朝鲜战场之前,李奇微就已经是美军的高级指挥官,参与过许多场战火的磨炼。在二战战场上,他主要参与欧洲战场的作战,先后参与指挥了西西里岛登陆战役和诺曼底登陆战役,并一路指挥美军攻破德国西线防御,抵达了柏林外围的易北河。
作为曾经直面纳粹德国机械化军队的指挥官,李奇微曾经对亚洲各国的军队普遍看低一层。由于亚洲各国工业实力不足,因此部队仍停留在轻步兵为主的时代,距离实现机械化还很遥远,当时的中国也是其中之一。
因此在1950年11月,李奇微得知朝鲜战场美军被志愿军击败的消息时,深感震惊。
在美军第8集团军司令沃克阵亡后,李奇微被军方匆匆调到了朝鲜战场,接替沃克的职务,李奇微这才在战场直面志愿军。
在上任之前,李奇微无论如何也想不明白,拥有坦克重炮与制空权优势的美军,是如何被轻步兵为主的志愿军一举击溃的。
而在李奇微来到美军第8集团军就任司令时,美军低落的士气给他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回忆录中,李奇微将被志愿军击溃的美军形容为“丧家之犬”,他从来没见过平日里洋溢着自信的美国大兵们会如此垂头丧气。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奇微将志愿军看作是自己最危险的对手。
志愿军的“凶狠”
李奇微就任第8集团军司令之时,正是志愿军刚刚打赢入朝第三次战役的时候,此时志愿军已经把战线推回了三八线,并且兵威直逼汉城。
驻扎在汉城的李奇微深知汉城的政治意义,他想在志愿军的攻势下守住这里。
按照李奇微的设想,美军虽然遭遇了前三次战役的溃败,但总体火力依然强大,只要稳住防线,那么轻步兵为主的志愿军显然不可能在攻坚战里打赢机械化的美军。但出乎李奇微预料的是,志愿军的轻步兵战术早已进入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李奇微在战前四处派遣侦察机探查志愿军的动向,但让他难以想象的是,志愿军的大兵团调动竟然如此神出鬼没,美军的侦察机几乎什么都探查不到。
事后李奇微才知道,为了躲避探查,志愿军均采取白天休整、夜晚行军的策略,而且各部队的行军速度远比美军预估的快得多,李奇微在回忆录中感叹:志愿军的机动能力几乎不是轻步兵应该有的速度。
更让李奇微印象深刻的便是第四次战役的惨败。在志愿军通过夜间急行军抵达美军防线附近时,美军指挥部尚处于“两眼一抹黑”的尴尬处境。
直到志愿军强攻汉城的消息传来,李奇微才赶紧调集美军填补防线缺口,但为时已晚。
在深夜时分,志愿军已经打入了汉城,李奇微本人也只能紧急撤离。在撤离路上,李奇微看着军容涣散、灰头土脸的美军溃兵,只能无奈地承认,志愿军是他见过的最“凶狠”的对手。
志愿军的文明
但出乎李奇微预料的是,虽然美军在前四次战役里军蒙受了惨重损失,但美军的伤亡占比却有逐渐下降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被俘比例不断升高。
在第一、第二次战役中,不少美军部队在遭遇志愿军围歼时尚可展现出不俗的抵抗意志,但到了第四次战役时,很多美军一看被志愿军团团包围,便直接束手就擒。
美军对志愿军态度的微妙变化引起了李奇微的注意,经过调查,他才得知了志愿军在“凶狠”之外的另一面——那就是罕见的优待俘虏政策。
保障战俘的基本权益是日内瓦公约的内容,并在之后成为了人尽皆知的国际法之一,但刚刚建立的新中国以及朝鲜当时还没有正式加入这个公约。
李奇微在此之前先入为主地认为,一旦美军士兵被中朝军队俘虏,那么等待他的将是“可怕的命运”。
但出乎李奇微意料的是,虽然朝鲜在对待美军俘虏的时候比较残酷,但志愿军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论优待俘虏的政策,志愿军甚至比日内瓦公约规定的程度还要高了不少。
许多美军战俘回忆,在战俘营里,除了人身自由被限制以外,志愿军都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了衣食保障,而且对他们精神上的愈合同样关注,甚至举办了特殊的“战俘运动会”,以此让他们减少低落的情绪。
得知志愿军的俘虏政策后,李奇微不得不承认,志愿军也是他所见到的最文明的军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