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2025毕业 | 张静薇:爱上新闻后,她瞄准了北大
我在2025毕业 | 张静薇:爱上新闻后,她瞄准了北大
新闻世纪网记者
施雨暄
“我没什么高大上的理想,我只想把眼前的事做到一百分。”21飘萍班的张静薇这样说。3月27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招生拟录取名单公示,张静薇名列其上,总分398,位列方向第四。 这位自认为“随遇而安”的女孩,即将成为一名北大学子。
01
萌芽
从小都被视为“乖乖女”的张静薇,在18岁那年做了一个“叛逆”的决定。按照父母的意愿,张静薇应该去一所211大学,读一个适合稳定考公考编的专业。但一心想要拍片子、搞创作的她,却填报了浙江传媒学院。就这样,2021年的9月,她从山东来到杭州,如愿以偿地进入浙传广播电视学专业,开始了她的大学生涯。
张静薇在未名湖畔
“和我想象中的传媒很不同。”大一时的张静薇认为自己还没有爱上新闻。她觉得,做新闻需要很好的文笔和很强的职业责任感,而自己并不具备这些条件。
但随着校园生活的深入,浙传热烈的新闻氛围慢慢感染了她。 和众多学习新传专业的学生一样,张静薇会因为一次成功的采访和一篇发表的稿件而喜悦,也会因为老师们对于新闻行业的赤忱真心而感动,更会为自己能够在新闻社团里自由表达对于社会热点事件的想法而获得满满的成就感。

张静薇在学法导报发表文章
大二时的新疆行,让她看到了新闻的力量,也让自己做新闻的目标更加明确。2023年7月,张静薇跟随“行走的力量”飘萍采风组去到了新疆。在那里,她遇到了一位记者前辈,她会因为采访对象的故事潸然泪下。张静薇感受到了新闻工作者的温度。“我很羡慕她的共情能力,”张静薇说,“也希望自己将来能够遇到让自己感动的采访对象。”
这是张静薇第一次对于记者这个职业有这么大的触动,她钦佩她的专业素养,也感慨她的职业热情,更对自己的新闻生涯有了更大的期待。
在新疆,张静薇也慢慢开始实现自己对于传媒最初的期待,她和同学一起拍摄“一带一路”上的植物。三脚架紧缺的时候,她们就轮流充当“人型支架”,拍摄时间紧,任务重,甚至一天之内要从乌鲁木齐坐火车赶往伊犁。即便如此,这段日子对于张静薇来讲,仍然苦有回甘。
张静薇坦言,在她前十八年的人生里,新闻只是报纸上的铅字和公众号的文稿,但是浙传的学习和实践经历给了张静薇了解新闻这个行业的机会。 新闻在她这里突然变得具体,变得触手可及,那些遥远的悲欢,世间的一切,都开始变得和她有关。
02
跋涉
如果说2021年高考的那个夏天对于张静薇来说是不完美的话, 那四年后的春天,她迈上了更具挑战的旅程。 浙传的求学生涯,让她坚定了深造新传专业的信念,也成为了她通往北大深造的桥梁。

张静薇在图书馆备考
选择考北大,对她来说是一次巨大的冒险。从24年3月份开始准备,收集院校信息,阅读备考经验,研究北大真题,调查近几年来的考研环境……渐渐地,她的思路开始慢慢清晰,针对自身实习实践情况和理论学习深度,加上父母的期望和高考那年未完成的梦想,张静薇在无数次犹豫和徘徊后,最终决定报考北大新传。
做题过程中,张静薇深刻地体会到了浙传的学习和实践经验带给她的红利。“学校的丰富课程和自己的实践经验,让我不至于在看到题目的时候两眼一黑。”在知识广度这方面上,张静薇一直很感谢浙传。 她发现,通过在学校的系统学习经历和课堂作业中产出的作品,她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让她在和其他院校同学的竞争中拥有了底气。
在浙传积累的实践作品,也意外地成为她考上北大的助力。北京大学要求所有考生在复试提供资料册,其中需要包括大学四年的作品集,张静薇的作品几乎都来自校内的课程作业。好在校内开设课程种类多,实践程度也高,所以作品集也没有成为让她头疼的“后腿”。

张静薇复试的作品集封面
张静薇还记得,确认报名的那天,还是有些忐忑,光标悬浮在确认键上,手指却迟迟按不下去。“按下去,就没有回头路了。”张静薇闭了闭眼,焦虑和压力如潮水一般侵袭,七个月以来,考研的压力终于有了实感。对外,张静薇常说:“死马当作活马医”,自己最后选择北大也是因为懒得换题做了,可是当这一刻真正来临,她上岸的决心却比任何时候都要大,她比谁都更清楚,考研,考北大,并不是说说而已。
“为什么要考研?”“为什么学新闻?”痛苦的备考过程中,张静薇常常也这么问自己,试图找到一些精神支柱。 最后,她发现,是新闻中的“人味”在支撑着她走下去。 不论是读当代社会技术伦理类的论文,还是做新闻过程中和人打交道的体验,张静薇都清晰地意识到,“人文关怀”是她在新闻领域最重的情结。即使最初,对她来说,接触新闻和考北大都是“赶鸭子上架”,但是在探索的过程中,张静薇惊奇地发现,自己有些“情愿”了。这些有人情味的东西使得张静薇更加清晰地感知到新闻行业的社会价值,也是她考研,继续在新闻这个行业深耕下去的源动力。
03
抵达
考研圈有一句很出名的比喻,考研就像在一间漆黑的屋子里洗衣服,你不知道洗干净了没有,只能一遍一遍去洗。
张静薇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洗衣人”。
备考这一年,张静薇的世界里,时间好像停滞了。 从2024年3月开始,这一年,在张静薇的相册里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甚至现在回想起来,也没有一些值得记忆的事情。晚上一两点钟睡,早上八九点醒,日复一日地背单词、听课、练真题…… 同样的事做了千百次,同样的日子过了三百多天,或者说,是一天过了三百多遍。光是专业课题的答题纸,张静薇就写了一百多张,摞起来有将近三厘米厚。

张静薇练习时的答题卡
不仅如此,情绪消化也是一大难题。第一次写模拟套卷的时候,张静薇写了20个小时,此时已经是2024年10月份,距离考研初试不到两个月。她没法骗自己,也没法逃避,紧迫的时间逼着她直面残忍的现实。张静薇认为自己处理情绪的方式称得上是完全的反面案例,说白了就是睡觉——睡一觉,就像上一针麻药,把自己的情绪粗暴地压下去,再咬咬牙继续学。 她甚至没有时间哭泣,“连流泪都觉得是在浪费时间。 ”张静薇无奈地摇了摇头,不太愿意回想。 这段日子,对她来讲,太痛苦,太难熬。
张静薇认为,自己的考研之路真的算不上顺利。 公共课考完之后,她一度觉得上岸无望,专业课考试紧张到胃里翻江倒海地吐,当晚就只睡了四个小时。最害怕的复试时间定在3月22日,但是3月18号才发出通知,中间还有一天需要资格审查,消息来的猝不及防,这意味着张静薇只有两天的时间整理思绪,酒店和机票都是临时订的,匆匆打印完资料册就草草上路,抽的复试号排得靠后,刚好排在中午的时间,在学校饥肠辘辘地等了一早上……
张静薇在去往北京复试的飞机上
尽管如此,张静薇还是觉得自己很幸运。她庆幸考试路上有最好的朋友陪在身边,庆幸因为复试时间紧而崩溃的那晚有舍友安抚情绪,庆幸老师细致地指导自己的科研设想与毕业论文,庆幸学长学姐为她尽心尽力,改材料、约模面,庆幸妈妈在自己每每快学不下去时的一句“不想学就别学了”给了她摆烂的勇气,庆幸自己遇上了一群很好很好的人…… “不问将来,来路无畏,无论结果如何,我都感谢这段时间地自己” ,2024年12月20日晚上,张静薇在朋友圈里悄悄对自己说。

张静薇的朋友圈
初试查分的那天,张静薇正在回学校的飞机上,一落地,朋友的电话就接踵而至。“她们怕我在路上查分,一个人出什么事。”说起这个,张静薇是微笑的,幸福的。随后,她一个人回到宿舍,躲到床帘里偷偷查分,本来在外租房的朋友还为此特意跑过来陪伴她。看到分数,张静薇的泪水奔涌而出,她的朋友在一旁看着她尖叫,同样喜极而泣。
拟录取名单出来的那天,张静薇的朋友比她还率先看到公示推文,然后立即转发给她,并附上了一句“辛苦了”,当张静薇把好消息分享给其他好朋友后,好多句“辛苦了”从微信弹窗中跳出来。看到许多“恭喜”“好棒”中的几句“辛苦了”,她还是没忍住掉了眼泪。“她们说苦尽甘来了,那才是真的苦尽甘来了。”张静薇的眼眶有点红,声音也带了点鼻音。对于张静薇来说,在无数句恭喜中,一句“辛苦了”,分量便已经足够重。
“我很感激当年的自己,选择来到杭州,来到浙传。它对我眼界上的拓展是其他传统综合类院校给不了的。”即使时光可以倒流,张静薇认为自己依然会做出相同的选择。
在张静薇近期发布的一条朋友圈中,她感谢了很多在备考期间帮助过自己的人,在文章里,她引用了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话:“照着月亮瞄准,总比照着树梢瞄准打得高。”她瞄准了月亮,追寻着月亮,如今身披一身星光,正向着更远的光亮前行。

张静薇的朋友圈背景

指导老师 | 徐钱立
图片来源 | 张静薇
美术编辑 | 施雨暄
责任编辑 | 孙靖雅 胡筱悦
责 审 | 焦俊波
终 审 | 朱新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