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科河生活网 > 杂谈 > >正文

​如何评价李白的一生?积极入世的政治抱负与飘逸出世的老庄思想

摘要如何评价李白的一生?积极入世的政治抱负与飘逸出世的老庄思想 此文共有2700字。 图片来自网络。 从《长安三万里》看李白的一生: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 少年李白,...

如何评价李白的一生?积极入世的政治抱负与飘逸出世的老庄思想

此文共有2700字。

图片来自网络。

从《长安三万里》看李白的一生:

大鹏一日同风起, 扶摇直上九万里。少年李白, 意气风发, 豪气云天。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青年李白,突遭变故, 被迫入赘。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中年李白, 官场失意, 再次入道。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晚年李白, 放下执念,风轻云淡。

中国人大概都喜欢李白吧,喜欢李白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真诚和飘逸出世的思想。

李白,积极入世的政治抱负与飘逸出世的老庄思想

小时候我们都背诵过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为什么小的时候会觉着《静夜思》容易背诵呢?

因为这首诗明白如口语,不需要特别多的解释就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

当然,这里面思乡的深情需要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才可以理解。

同时代的大诗人杜甫对李白的评价是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说李白的诗歌是天下无敌的奥妙就在于李白的神思是与众人不同的,语言能够明白如说话,二来神思超群,诗歌无敌,这两者居然是一体的,这很了不起。

这也构成了李白诗歌的魅力所在。

李白被誉为诗仙,在唐代的时候,贺知章就称他为谪仙,也就是天上贬谪下来的仙人。

仙是道教的概念。

李白与道教有着莫大的渊源,他的人生理想之一就是求仙学道,而人生的另外一个理想则是从政,事实上,李白只有两次短暂的从政机会。

第一次是40多岁时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供职于翰林院,名义上是学士,其实就是卿客,这当然无法实现什么政治理想。

第二次是安史之乱之后,他进入永王李陵的幕下。

永王李陵原本是奉唐玄宗之命保卫东南,但唐肃宗出于忌讳,李陵拥兵自重,命李陵回到四川,李陵为听从调令,很快李陵的军队被唐肃宗认定是叛乱之军,而李白也因此被流放。

求仙学道的理想与从政的理想或许并不矛盾,李白似乎是想将一种积极入世的政治抱负与飘逸出世的老庄思想结合起来,而除此之外,李白的一生多漫游和隐居。

图片来自网络。

李白的一生

我们可能听到过一个说法,就是李白是胡人,或者是有胡人血统。

从今天学术界的考证来看,李白唐代时属于安西都护府的管辖范围,今天就是在吉尔吉斯坦境内了。

他的家族是汉化的西域胡人,那么长相上应该也有一点胡人的特点。

李白从小生活是在四川,对那里应当非常熟悉。

他的蜀道难虽然是乐府古题,也就是前人早已写过,但李白的形容与感叹到底是非凡的。

李白的家庭大概是富商,经济条件不错,李白一生好像都不缺钱。

李白小时候读书,学习过武术,接触过道教的书,大概25岁以后,他就离开四川到处漫游,后来在湖北结婚定居了一段时间,但是也不断在附近漫游。

漫游期间认识了一些隐士,道教人物,也结识了当时的大诗人孟浩然,见过书法家李庸。

漫游还会结识山川,自然,如果李白没有这样的漫游,这样的结识,那么美妙的诗歌可能失色很多。

图片来自网络。

李白在大概42岁的时候被召至长安,三年后离开长安,继续他的漫游生涯,经常在河南,山东一带。在这个时候,他遇到了另一位大诗人杜甫,这时李白45岁,杜甫刚过30,两人都有诗歌记录他们的相识,欣赏与友情。

之后就是投奔永王李陵而遭流放。

最后他投奔族叔李阳斌。李阳斌当时在安徽的当涂县任县令,投奔后,当年的11月就病死在当涂。李白的墓就在当涂至今留存。

现在每年都会有人去给李白扫墓,祭品中一定会有一样东西,那就是酒。

的确,李白是非常非常爱喝酒的,在他的诗作里面有明显的体现,他的得意,他的欢乐,他的忧愁都伴着酒,这就是诗仙的一生,谪仙的一生。

说到李白的诗歌,很多人会有一个误解,会认为李白是诗仙,是天才,所以他的作品想要多少就要多少。

李长之先生在李白传里解释说,这是一个误会,大家都以为杜甫的诗靠学历,李白的诗靠才气

其实不然,杜甫的才气也并不小,而李白的学历也是很深的。

那么,李白的学历来自于哪里呢?

一方面是民歌。李白很喜欢写作古乐府,古风,比如有古风59首,乐府旧题有将进酒,蜀道难,行路难,而乐府的大部分正是民歌。

另一方面,李白特别喜欢六朝的二谢,就是谢灵运和谢眺。

很多诗里都表达了对二谢的仰慕,比如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比如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意思是先生的文章颇具建安风骨,又不时流露出小谢诗风的清秀。

李白显然有学习六朝诗歌的地方,他评价谢眺清新秀发的诗风与他自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是有契合之处的。

有学历,有才气,又有那么丰富的漫游经历,再加上李白始终兴高采烈的生命力,就有了那么多一等一的好诗,可以说李白的诗歌就是中国文学的艺术高峰。

李白的饮酒诗很多:

《山中与幽人对酌》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首是明白如画的风格,仿佛是随口说来而富有生活情趣。

在山中,对方是幽人,不是俗人,有酒有花,醉了也很随意,还约了明天的音乐会,多么简单快乐的生活。

李白的缪思是邀请明月,再加上自己的影子,就是三个人了

虽然月亮不会喝酒,不过的确是可以暂时陪伴的。喝酒的快乐更可以唱唱歌,跳跳舞。

李白最著名的饮酒诗要算《将进酒》,这是一个乐府的题目,意思就是劝酒歌。

这首诗里有许多名句,读起来就有一种狂放慷慨的意味。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比如将进酒,杯莫停。然而被人忽略诗歌的开头是什么,开头是悲哀,悲白发,这是须尽欢的前提,因为有人生的悲与愁,所以欢乐才要更尽兴,更放肆。

这是李白的逻辑,很可爱,很有生命力。

图片来自网络。

李白的诗歌为后人留下的意义

李白漫游和隐居,走过很多山川,而这些自然也进入他的诗歌。

诗歌中当然少不了人,少不了漫游中结识的好朋友。比如他结识孟浩然,就写下了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这样直抒胸臆的话。

与孟浩然离别时,又是直到孤帆远去,诗人仍然在痴痴望着长江。为朋友送别的名作。

还有一首是我们小时候就会背诵的赠汪伦。汪伦这个原本应该是历史上的无名氏的人物,因为这一首诗也永远地留在了中国人的记忆当中。这就是李白诗歌的魅力。

李白的诗歌是独一无二的,他的诗歌给后人留下了什么?

首先,李白的想象力是非凡的,这不仅是说他写出了奇特的景观,比如蜀道难,即使是写平常的生活,也能写出常人想象不到的一种美妙,比如对影成三人。

其次 ,而这种想象力也决定了李白对诗歌体式的选择。虽然说李白的创作众体兼长,但是仔细观察会发现七律比较少,而古风歌行比较多,这是因为古风歌行更适合一种想象力跳脱的写作。

最后,是李白的语言风格明白如画,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样的语言风格既来自于李白坦率直白的性格,也来源于他向民歌学习,并且在六朝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比如六朝的山水诗是比较华丽雕琢的,而李白的山水诗是去找小谢清发的一面给我们的感觉是清新俊逸。

李白和陈子昂一样,表面上看是复古,学习,捍卫,甚至是上溯到诗骚,但是这种复古本质上是一种创新,也就是去除了六朝诗歌的雕琢繁华,而回归到一种明白如画的语言境界。

图片来自网络。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