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科河生活网 > 杂谈 > >正文

​400亩4次转型,走通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的“朴愿模式”

摘要400亩4次转型,走通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的“朴愿模式” 朴愿博野有机农耕科普园, 一个将有机农业、自然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态样本。 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从...

400亩4次转型,走通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的“朴愿模式”

朴愿博野有机农耕科普园,

一个将有机农业、自然教育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的生态样本。

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从农场到自然学校,它用15年的探索诠释了“好产品会说话”的商业哲学。

01

从“单一种植”到“三产融合”

2007年,媒体人出身的肖晓团队在长沙县流转土地,开启了有机农业的征程。他们用三年时间“养地”,拒绝化肥、农药、除草剂和转基因产品,以生物多样性理念重构农场生态。

农场自2010年获国家有机认证后,连续14年未间断认证,生产的蔬菜直供盒马鲜生、麦德龙等商超,年产量超800吨。

面对有机农业市场认可度低、成本高等困境,农场经历了四次关键转型:2014年引入教育股东,开发“二十四节气课堂”“蜜蜂观察课”等研学课程,年接待中小学生超5万人次;2017年推出亲子农耕体验活动,打造“轻拓展+食育课程+自然手工”模式,与数十所学校合作。

2019年升级为“朴愿有机农耕科普园”,增设创客工作坊、咖啡书店、草坪露营区,日接待量突破2000人;2025年以IP形象“呱哩呱哩”为核心,推出春游季活动,融合城堡探索、自然学堂与亲子手工,单日报名量超3000组。

02

自然教育的沉浸式课堂

让孩子在土地里“长”知识

农场将24节气拆解为24门课程,涵盖农事劳作、手工制作与食育教育。

例如:春分插秧课,孩子们卷起裤管,在泥田里学习传统插秧技艺,亲手制作稻草人守护秧苗;冬至食育课,用农场自产的有机食材包饺子,了解食物从田间到餐桌的旅程;昆虫夜观课:在专业导师带领下,观察萤火虫、瓢虫等夜间生物,学习生态平衡知识。

空间设计,让自然成为最生动的教材。

(1)朴门永续花园:由英国朴门园艺师设计的生态花园,融合雨水收集系统与本土植物,成为生物多样性观察站。

(2)声音避难所:借鉴日本森林学校理念,用木材搭建的瞭望台既是研学场所,也是灾害教育基地。

(3)耕语自然学校:配备昆虫旅馆、水生植物池等互动设施,孩子们可在此开展生态实验与创作。

03

田园生活的诗意栖居

亲子家庭的理想度假地

休闲配套: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体验。

(1)有机餐厅:以农场直供食材打造健康餐食,牛羊肉来自园区散养的“朴愿黑山羊”,招牌菜“稻田小龙虾”选用当季有机虾。

(2)亲子民宿:木结构小院搭配露台,家长可参与农场劳作,孩子可在自然手工馆制作草木染、植物标本。

(3)创客工作坊:提供木工、陶艺等非遗体验,孩子们在泥土与木材中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特色活动:让每个季节都有新玩法。

(1)春日游学:参与“新少年下乡计划”,与大学生志愿者共建朴门花园,学习可持续农业。

(2)秋收节:全家收割稻谷、制作新米,体验“粒粒皆辛苦”的农耕智慧。

(3)周末市集:本地农户与手艺人入驻,销售有机农产品、手工艺品,打造乡村文化集市。

04

乡村振兴的“朴愿模式”

(1)村企合作:激活乡村经济

作为银龙村“村集体+企业+全域发展”模式的标杆,农场带动周边村民就业,年接待游客近65万人次,助力村庄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省级生态村”。

(2)儿童友好:城市与乡村的生态对话

通过“轻拓展+科普体验”模式,每年吸引超5万家庭参与自然教育,缓解城市儿童“自然缺失症”。孩子们在实践中学会观察生命、尊重自然,建立起“身土不二”的文化认同。

包括朴愿博野,更多的小而美农旅项目案例,推荐阅读这套《深度拆解30个小而美、小而精的轻资产农旅项目》,里面包含了30个小而美农场的开发模式、运营经验、营销手法、场景打造、公域私域流量密码等内容,感兴趣一定要看!

标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