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选院士、终结我国“无芯”历史,这6位女科学家都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
当选院士、终结我国“无芯”历史,这6位女科学家都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
飞天摘星,潜渊入海,科技领域中的“她力量”正快速崛起,科技女性力量也越来越受各方关注和重视。在近70载的办学过程中,华中科技大学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女性校友,她们在各自的研究领域取得了出色的成绩。今天,小编就带大家认识几位“华中大巾帼”——
(按毕业时间排序)
李桓英,1939年考入原同济大学医学院(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是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她推广的“短程联合化疗”方法救治了数以万计的麻风病患者,她提出的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相结合的模式,被称为麻风病“全球最佳的治疗行动”,为我国乃至世界麻风病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首届中国麻风病防治终身成就奖、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医德楷模,2019年荣获“最美奋斗者”称号,2021年入选“3个100杰出人物”。今年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以云发布的方式向全社会宣传发布李桓英的先进事迹,授予她“时代楷模”称号。
黄令仪,原名廖文蒂,1936年出生于广西南宁市,1958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并在清华大学进修两年。她是我国第一批半导体专业的领军女科学家。参与过两弹一星芯片的研发,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从二极管、三极管、大规模集成电路,到中国自主研发设计的第一枚通用CPU芯片-龙芯1号,见证并参与了中国微电子行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1960年黄令仪在华中科技大学创建了半导体专业,带领学生进行半导体二极管研究;1962年到中科院计算所进行厚膜电阻译码器二极管矩阵研究。她是中国龙芯物理设计者,龙芯1号是我国首款自主研制的高性能通用CPU,它的研制成功表明我国初步掌握了当代CPU的关键设计技术,终结了中国计算机产业“无芯”的历史。
郑晓静,于1982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当时为华中工学院)获工学学士学位,于1984年在华中科技大学(当时为华中工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2009年当选中科院院士。主要研究领域为板壳非线性力学、电磁固体力学、风沙环境力学。在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精确求解、铁磁材料结构的磁力和本构表征、风沙电现象和沙丘场形成演化过程跨尺度模拟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等荣誉;先后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傅晓岚,1989年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学士学位,今年9月当选英国社会科学院院士。傅晓岚是牛津大学社会科学领域首位大陆华人终身教授,2015和2016年,先后被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亲自聘请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技术促进机制十人顾问小组”成员(全球学界唯一代表)和联合国技术银行理事会成员。她的研究兴趣包括创新、技术和工业化;贸易、外国直接投资和经济发展;以及亚洲新兴经济体。她的工作改变了我们对于创新在促进发展中的作用的理解。
陈春英,1991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1996年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系,获博士学位。今年2月,当选美国医学与生物工程学院院士。陈春英是国家重点研究计划“纳米科技”专项首席科学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骨干成员。主要研究领域:纳米生物安全性及其化学基础研究,生命体系化学自组装与纳米药物研究。两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11年被评为“中国标准化杰出人物-创新人物”;2014年获“中国十大青年女科学家奖”;2016年入选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2017年获中科院第五届“十大杰出妇女”;入选Clarivate Analytics公布的“全球高引用科学家”。
明国莉,原同济医科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1989级妇幼专业学生,1994年本科毕业后赴美留学,于2002年获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博士学位。她曾长期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工作,后转入宾夕法尼亚大学任终身教授。明国莉长期从事成年神经干细胞生长、发育分子机理、功能和神经疾病研究,在研究寨卡病毒(Zika)感染后的胎儿小脑综合症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2019年10月,明国莉当选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
如今,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科学研究,她们不惧路途艰辛,坚守科研初心。她们正如那一段青藤,为同伴连接被阻隔的山峦;如同一级石阶,承举着后来者一步步地向上攀登;更如一方美玉,以自己的光芒照亮前进的方向。让我们一起向“她力量”致敬!
关注“华中科技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素材来源:华中科技大学官微、华中科技大学校友总会、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网、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科学院学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