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黄连
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黄连
祝按:李时珍言黄连:“根根连珠而色黄(三角叶黄连形状描述),故名。”黄连(汉代起至今之通称),包括味连又名鸡爪连,主产于重庆石柱。三角叶黄连又称雅连,本草文献又称之大连、王连,为黄连中之珍品。2008年已被国家质检总局核定为地理标志保护品,主产于四川洪雅,历史上峨眉、雅安、荥经、峨边等地亦产。野黄连又称岩连、凤尾连,极为珍贵,现已极少见,被国家列为珍稀濒危保护品种。
黄连——毛茛科
Ranunculaceae.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一部收载: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Coptis chinensis Franch.、三角叶黄连Coptis deltoidea C. Y. Cheng et Hsiao或云连Coptis teeta Wall.的干燥根茎。
黄连性寒,味苦。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用于湿热痞满,呕吐吞酸,泻痢,黄疸,高热神昏,心火亢盛,心烦不寐,心悸不宁,血热吐衄,目赤,牙痛,消渴,痈肿疔疮等。
药材饮片
鉴别要点
【药材鉴别】
味连:多集聚成簇,常弯曲,形如鸡爪(俗称:鸡爪黄连),单枝根茎长3~6cm,直径0.3~0.8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须根及须根残基,有的节间表面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上部多残留褐色鳞叶,顶端常留有残余的茎或叶柄。质硬,断面不整齐,皮部橙红色或暗棕色,木部鲜黄色或橙黄色,呈放射状排列,髓部有的中空。气微,味极苦。
雅连:多为单枝,略呈圆柱形,微弯曲,长4~8cm,直径0.5~1cm。“过桥”较长。顶端有少许残茎。
云连:弯曲呈钩状,多为单枝,较细小。
【饮片鉴别】
目前国内只有味连饮片,因雅连生产极少,珍稀,价格较贵。云连只有部分省区应用,常为地方习用。
味连饮片呈不规则薄片,外表皮灰黄色至黄褐色,粗糙,有较细小的须根及须根痕,切面鲜黄色至红黄色,具放射状纹理,有的可见髓部中空。气微,味极苦。
拓展阅读
药材与饮片鉴别术语
鸡爪黄连:专指味连,多分枝成簇状,形同鸡爪,又叫鸡爪连。
过桥:特指黄连根茎部分细长的节间(中耕培土过浅所致)如桥悬两岸,又称谓“过江枝”“蚂蜂腰”。
凤尾连:特指野黄连的叶片单叶形如传说中的凤凰的尾羽。
黄连的临床应用
与炮制方法
酒制黄连:清上焦火热,如目赤、口疮。
姜汁制黄连:善清胃和胃,止呕。用寒热互结,湿热中阻,痞满呕吐。
吴茱萸汁制黄连:善疏肝和胃,止呕。用于肝胃不和,呕吐吞酸,厥阴头痛等。
拓展阅读
张仲景应用黄连
张仲景用黄连汤方共计14方
【关于计量】
最大剂量为十六两,如乌梅丸:乌梅三百枚,细辛、炮附子、桂枝(去皮)、人参、黄柏各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川椒各四两。功能:温脏,补虚,安蛔。治疗蛔厥,烦闷呕吐,久痢不止等。
最小剂量为一两。如大黄黄连泻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治疗邪热壅滞,心下痞,以及心火亢盛,吐血,衄血等症。
常用剂量一两至四两,如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功效:育阴清热。治疗热邪伤阴,心烦不眠等。现今传统常用量为3~10g。《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2~5g。
【关于用法】
仲景在其大黄泻心汤方言:“大黄、黄连之苦寒,以导泻心下之虚热,但以麻沸汤渍服者,取其薄而泄虚热。”即用滚开的沸水冲泡一会儿,取汁饮。不用煎煮。旨在取其气,意在取其清淡轻扬。
【关于炮制】
仲景所用含黄连汤方中黄连均未注明炮制,即全部用生品。而近、现代用黄连:清炒黄连、制其黄连苦寒之性;姜汁制黄连,意在增强清热止呕之力;酒炒制黄连,意在清上焦之火;吴茱萸汁制黄连,意在清肝,治厥阴病等。
按:《内经》云:“司岁备物得天地之专精,非司岁备物则气散也。”张志聪说:“后世不能效上古之预备,因加炮制以助其力。如黄连水浸,附子火炮,即助寒水君火之火。后人不体经义,后以火炒黄连,尿煮附子。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制也,非制也。譬之鹰犬之力,在于爪牙。今束其爪,缚其牙,亦何贵乎鹰犬哉?”
有些中药品的炮制方法,古今有别,张氏所言,有的中药之炮制有损于原药的临床疗效。如何解读《神农本草经》经文要义和《伤寒论》汤方药物,值得品味。
标签: